先看资质再看病
政府或实体医院主导搭起的互联网平台,帮助越来越多的人得到急需的健康服务,尤其是基层偏远地区的老百姓更受益
宁夏银川市民小马最近感到颈肩不适、四肢麻木、头晕目眩,此前已拍过核磁共振。由于高温天气和身体状况等原因,小马试着选择了互联网医院。通过视频连线,北京知名医院一位专家告诉小马可以停止服药,并指导她加强运动等。便捷而专业的服务,让小马十分高兴,她将“看病新体验”分享到了微信朋友圈。
如今,看病的互联网平台很多,一些腿脚不便或偏远地区的患者愿意尝试互联网平台。虽然这是个新鲜事物,存在风险,但是有资质的医疗机构通过平台尤其是政府主导的平台开展的医疗服务,成为人们的安心之选,可避免诸多互联网陷阱。
近年来,银川市政府引进17家互联网医疗企业建立的互联网医院,开展远程专家门诊等服务,患者不用长途奔波,就可以享受“远方专家的诊疗方案+本地医生的便捷服务”。由于有执业准入、诊疗规范等多项制度把关,得到当地患者的认可。目前,仅好大夫在线一家服务的患者数已达到268万人次,其中北京、上海两地的专家服务了1993名宁夏患者,总计减少患者交通食宿开支3000余万元。
运行两年多的全国第一家“云医院”——宁波云医院,是宁波市卫计委主导建立的协同医疗服务平台、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健康管理服务平台、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服务平台。截至今年5月,全市注册云医生2660人,医疗机构196家。家庭医生共开展网上咨询43460人次,药物配送35110人次,并提供上门护理、家庭远程监测、三级心血管康复等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务。
在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陈秋霖看来,上述政府或实体医院主导的互联网平台,守住资质红线,帮助越来越多的人得到急需的健康服务。但是,相比而言,医疗机构内部的互联网改造更有价值,更为人们急需。
2015年6月15日,由广东省中医院联手康美药业建设的“智慧药房”正式运行。位于番禺的“中央药库”通过互联网与医院门诊系统对接,实时接收医院发来的电子处方后,由专业药师完成调剂、煎煮、分包,交快递送货上门。家住广州市越秀区的朱永蓉到广东省中医院看完病交了费,就回了家,“智慧药房”会把中药煎好,下午,快递送到朱永蓉家,比过去在医院等煎药省了几个小时。
据康美药业董事长马兴田介绍,“智慧药房”利用互联网及物联网,改造传统诊疗流程,实现了对传统就医用药模式的创新,打造送药上门、中药代煎、药事咨询等一站式药事服务平台。目前已引入500—600种中药饮片、近1000种西药,除了针剂、血液制品和剧麻毒药品外,几乎覆盖了所有日常用药品类。截至目前,“智慧药房”已陆续与170余家医疗机构完成对接,累计服务100万用户,日处方量最高达到20000张,建立起广州、深圳、北京、成都等多家城市中央药房。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引入台湾联新医疗集团多年实践经验,建立全病程管理的互联网平台,服务覆盖院前、院中、院后及患者在社区或居家的康复随访,所有数据信息通过云平台与医院内网系统互联互通,实现医联体内协作医院双向转诊、健康APP、远程健康监测、微信平台的连接,并对疾病个案进行管理,形成“网上医联体”,大大缩短了平均住院日,协作医院间分工管理效率和质量大大提升,患者满意度和医患友好度提高。
看来,互联网医疗并非完全不靠谱,但要看清资质,看准其真正的价值所在。
莫让“风口”成“刀口”
互联网把需求引导到医联体,形成新的“问诊”模式,但不能完全替代线下的面诊,患者信息安全、隐私问题等仍是监管真空
“站在风口,猪也能飞。”互联网医疗听起来很美,但实际上医疗行为离不开线下面诊、检查,否则会出现误诊问题。很多时候,经过网上咨询,用户得到的仅仅是信息,不能变成处方,没有实质性作用。据报道,有些互联网平台声称能线下做手术,实际做手术的地方并不具备医疗资质,用户如果不了解,容易上当受骗。另外,患者信息安全、隐私问题等仍是监管真空。
“魏则西事件已经充分暴露互联网平台的弱点,即使是最简单的医疗信息服务,互联网上也充斥着欺骗、不科学,处处隐含风险。虽然互联网技术会对医疗领域带来变革,但目前各种泡沫、概念、拔苗助长的现象并不少见,不利于互联网医疗的发展。”陈秋霖说。
如何避过这些“刀口”、找准“风口”,成为互联网医疗的必经之路。
好大夫在线执行总裁王航认为,互联网医院的本质,并不是把诊疗全都搬到网上做,完全替代线下的诊疗,而是医药服务领域有益的补充。
一些互联网公司认为,“风口”就在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已改变公众生活习惯,不断创新的互联网医疗服务模式尤其是“大数据+互联网医联体”新模式,可以把网上巨大的寻医问药搜索量,通过合理的平台分发方式,将需求引导到三甲医院的医联体,实现更便捷的“问诊”服务模式。
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研究员曹健认为,互联网+医疗将全国各地的各级医生、患者、检查、病房、药房、护理、康复等医疗资源,以更加高效的方式进行再分配。互联网+医疗的社会化探索,不仅盘活了闲置的医疗资源,而且调动了各方参与医改的动力,在一定程度上赢得了医生和患者的信赖。“未来,随着科技进步和公立医院改革深化,互联网与医疗更多是走向融合,不再是传统医疗的补充和延伸。”
“技术驱动医疗创新发展是未来的趋势。”阿里健康副总裁柯研说,例如,大数据技术是未来医联体和分级诊疗发展非常重要的方向,如果医联体内实现了互通互联,并通过机器学习形成一个病例分析机器人,能帮助基层医生提高诊疗服务能力,帮助普通百姓减少专业信息获取成本。在全科医生资源不足的情况下,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医生团队可以合作开发辅助诊断的医疗人工智能系统,这种技术驱动需求会发展很快。
全程监管防风险
对于互联网医疗的监管,不能落入窠臼,不能为互联网医院设置新的围墙、对互联网开放的属性进行遏制
最近,国家卫计委相继发布了《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和《关于推进互联网医疗服务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旨在对互联网诊疗进行规范和限制。今后,互联网+医疗模式将何去何从?陈秋霖说,这意味着要探索适合互联网医疗发展的监管政策,定好规则,保障权益,防范风险,同时还要护航产业健康发展。
严格的医生准入机制、线上医疗行为的重点监控、电子处方和药品回扣的监管,被认为是互联网医疗三个监管重点。银川的做法是严格限定医生的科室、职称和临床经验年限,医生必须拥有5年以上临床经验、具备主治医师职称,以确保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同时,互联网医院的服务器必须存放在银川大数据中心,并且给卫计委开端口,便于卫计委实时监管。
曹健认为,银川的监管模式实现了监管部门对互联网医院诊疗行为的全过程、不间断监管,比传统监管方式更合理有效。“互联网+医疗是资源的优化组合。对于互联网医疗的监管,不能落入传统的窠臼,不能为互联网医院设置新的围墙、对互联网开放的属性进行遏制。监管应当从顶层设计、法律基础、行业标准、信息安全等方面着手,建立起与我国互联网医疗发展相适应的监管体系。”他说,面对新业态,需要突破传统思维,做到监管与创新平衡,解放医疗生产力。
专家建议,应当出台互联网诊疗规范及标准,正确引导医疗机构开展互联网医疗服务,推动分级诊疗政策的实施,待条件发展成熟之后再进行立法。另一方面,应当从法律层面规范互联网诊疗范围,规定其仅适用于慢性病、常见病、开药、院后随访和康复等,排除急危重症及需要医师亲自诊查的疾病。在配套政策方面,社保部门可以尝试将患者在互联网医疗中的花费逐步纳入医保报销范畴,减轻患者的经济压力,鼓励患者选择在网上进行诊疗、咨询活动,减轻大医院门诊负担。
宁波云医院做出了很好的示范,即窗口统一,统一服务标识,整合运营全市远程诊疗服务资源,集中满足需求;平台统一,全市远程医疗服务统一在宁波云医院平台上实现;标准统一,下发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中心和云诊室建设标准,进行标准化建设;服务统一,出台《宁波市远程医疗服务管理规范(试行)》,统一服务时间和内容,加强管理。
曹健认为,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对互联网医疗的监管办法,比如美国要求医师开具处方前,必须亲自或通过远程医疗对患者进行至少一次的医疗评估;部分地区规定,医师在线开具处方之前,必须亲自对病人进行物理检查;在开具处方后,要由官方机构的药师对在线处方进行严格审核,审核通过后才能获得药品。